导语
该研究在过往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获知大学生对性、爱情以及性与爱情关系的看法、态度和评断,即性爱观;并从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大学生性爱观的历程与架构。为教育者开展科学、适时、有效的大学生性教育与性心理咨询提供依据,给予大学生真切所需的性爱观与两性交往的科学指导与心理支持,从而为引领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性爱观、为大学校园建设良好的性文明提供可能。
大学生性爱观:一项质的个案研究
唐璐嘉 西华大学
中国性科学 2015年7月
【摘要】性爱观指人们对于性、爱情以及性和爱情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是指导其性与爱行为的心理因素,包含认知方式、态度评价、行为倾向三个层面。爱与性已成为大学生在校生活中面临的重要人生内容,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恋爱与性行为。本研究基于质的研究方法,经由网络进行调查,选取20人资料饱和的问卷进行编码、归类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性爱观具有以下诸特点,如:性爱结合是主流,他们肯定性对爱的增进作用;大学生作为性爱观主体,或客体,在男女性别维度上,都存在较明显的双重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性爱观;质的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性爱观指人们对于性、爱情以及性和爱情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是指导其性与爱行为的心理因素,包含认知方式、态度评价、行为倾向三个层面。 大学生,恰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所划定的成人前期(18~30岁),埃认为此阶段个体面临的危机是“亲密-孤独”,解决此危机的关键品质是“爱”,此阶段是大学生们建立稳定快乐的两性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处于浪漫的恋爱渴求期,也正处于“性待业期”,性需求的意识较强,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离家外居”这一情境因素使他们的恋爱与性的发生几率增大。加之多元性爱文化的浸润,如公众文化性信息的增多等,爱与性已成为大学生在校生活中自然会面临的人生内容。但由于科学性教育相对薄弱,大学生常常只能在其可及的朋辈、网络为主的有限资源中,通过亲践去了知并体悟爱与性。大学生的性爱观是他们的价值观在爱与性问题上的体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恋爱与性行为。由于身心处于变化期,身体成熟、情感投注与性体验都还不足够稳定,稚嫩、欠科学的性爱观常常给大学生自身带来心身的双重伤害。
在国外,已有较多以婚前性行为容许度为指标的大学生性观念研究,发现大学生性观念总体呈较开放姿态。如,Rubinson等在1972年至1987年15年间,对86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对婚前性交无论从态度还是从行为上都愈趋开放。在性爱观领域的研究中,国外研究者有的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切入,如:Ellen Sieg在2007年聚焦于有性经历的女青年进行的质性研究,发现她们的亲密关系和性关系显露出不确定、失望和妥协;MIEKITO2005年在美国与日本大学生中对浪漫关系和友谊中的自我暴露进行了对比研究。有的从公共健康视角切入,如:Ainhoa Rodriguez Garciade Cortazar等2009年研究西班牙的罗马青少年对毒品与风险性行为的态度,结果表明男生在性关系中仅偶尔使用避孕套,他们将此归因于服用毒品后敏感丧失、对性的不可控以及没有现成的避孕套。研究者十分强调针对此群体进行改善行动的必要性,因为这将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高危途径;AnitaBralock等2009年调查主动发生性行为的女青年对亲密关系的看法,结果表明她们大多很渴求恋人的爱,并且也愿意满足恋人提出的性要求,即使是没有安全保护的[1-5]。
在国内,学者们曾基于多种学科背景对性爱观及相关范畴进行过探究:心理学(如:《大学生恋爱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周海涛,2007;《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杨艳玲,2007)、社会学(如:《当代大学生性爱观之社会学研究》,曲珩,2003)、文学(如:《回归人类的原点—论渡边淳一小说的性爱观》,闵致康,2006)、历史文化学(如:《现代性爱观念与民国时期的非婚同居问题》,余华林,2009)、伦理学(如:《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伦理审思》,张颖,2006)。其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为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的潘绥铭教授所著《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其中从贞操观、发生性爱的主观认知可能性和性压抑三方面对性爱观进行调查研究。
国内的大学生性爱观研究,多为建立在统计意义数据上为主的定量研究,较少有以个案、访谈为主,探究其心理过程的质的研究。而对过往国内外研究的梳理发现,单从定量研究中,很难全面了解到大学生性爱观的心理体验与历程。本研究在过往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获知大学生对性、爱情以及性与爱情关系的看法、态度和评断,即性爱观;并从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大学生性爱观的历程与架构。旨在让大学生群体以及家长、教师对当代大学生的性爱观状态有较全面真实的了知与理解,以期增进大学生对性爱观的理性认知,实现了维护其自身性生理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性爱的科学认识与自我保护,从而拥有更健康更快乐的两性关系;同时,为教育者开展科学、适时、有效的大学生性教育与性心理咨询提供依据,给予大学生真切所需的性爱观与两性交往的科学指导与心理支持,从而为引领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性爱观、为大学校园建设良好的性文明提供可能[6-8]。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质的研究方法。在文献查阅梳理与全开放式预访谈的基础上,编制结构式的半开放型问卷《大学生性爱观网络调查卷》。结合“目的性”与“滚雪球”的抽样原则,在网络上通过QQ群邮件、论坛等形式发布问卷并征求回复。最终从返回的问卷中,选取20份真实可查度较高且回答完整、详细,达到资料饱和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在整理过程中通过QQ、电子邮件为载体与受访者保持交流,进行验证、澄清与补足。受访者信息见表1。
性爱观包含认知方式、态度评价、行为倾向三个层面,笔者将此作为码别,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初始整理、深入阅读、找寻核心概念之后,对其编码、归类,继而对资料以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性爱观调查内容见表2.
3 研究结果
3.1性爱观之———性爱认知
3.1.1性与爱的关系
3.1.1.1性爱应依随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爱与性应同时共存。其中,爱是性的前提,性是爱的进阶。
M03:在我自己看来,有爱才应该有性。爱情中有性的存在,性关系中必定有爱的存在。因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且男欢女爱之间,必定在生理需要时存在性的关系。当然反之,性过程中也应该有爱,如果没有就不可能有愉快的性关系。
F07:我觉得性是建立在爱上的,当爱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发展到性爱,性爱是两人之间非常亲密的一种行为。我觉得爱情中应该有性的存在,爱是神圣的,性一样是,性除了是爱的表现外,也是双方合二为一的表现,同时是爱的延续。
3.1.1.2性爱可分离
少数大学生认为可以有爱无性。
M09:在我和女友没有性关系之前,我们还是很相爱的。少数大学生认为可以有性无爱,均为男生。
M09:有性不一定有爱。很多人看AV片,对里面的AV女星都有性冲动,如果有机会让他们和AV女星做爱,他们肯定愿意,包括我。但他们谁又会爱上AV女星呢?
3.1.1.3极少数女生提到性的发生应在婚姻之后
F10:结婚才能有性。
3.1.1.4性是爱的特征
M02:性是爱情与其他感情的区别。
3.1.2性发生前后,爱的心理体验变化与否
3.1.2.1主观上多认为性会影响爱的体验,且更多是促进作用
F18:应该会有吧,一起没有过,现在发生了肯定有些看法的。比如说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了啊,会更珍视对方了吧!男生可能会认为我应该对这个女生负责任了,应该珍惜她。女生会认为既然把自己交给了这个男生,证明这个男生是值得我们托付的人,应该好好相处,珍惜对方。部分大学生认为男生女生对此有区别。
F11:会有变化。也许我的想法太消极,但是我的确是这么认为的。对男生来说,发生了关系以后他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对你好了,因为得到的东西就不珍贵了。原本好奇神秘的东西现在都已经揭开谜底了就没什么好了。女生会觉得第一次都给他了,就想能和他在一起一辈子,就会处处忍让。极少数大学生认为爱的心理体验在发生性前后无变化。
F16:我认为,大学生会和社会上的人看法不一样,大学生多数是因为爱才性的吧,所以大学生对发生对象大多数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吧,因此,在前后应该没什么变化。
3.1.2.2以直接经历或间接经验为准,暂无明晰看法。
M03:意见保留,没经历过不清楚……。直接经历。认为性前后,男生的爱无变化。持此观点者均为男生。
M09:至少从我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在没有和女友发生性关系以前我就只想和她结婚,发生以后也只想和她结婚。女生的话,我女友确实是比以前更爱我了,更关心我了,更在乎我了。间接经验。认为性会导致爱产生变化。均为女生。
F07:会有。发生性关系后,我所看到的是多数女生更在乎男生了,而男生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重视那个女生了(这是根据身边同学的情况来说的)。
F08:我没有和别人发生过性关系,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但是见身边的同学发生过性关系的情侣关系都变好了,也更亲密了!
3.1.2.3其它因素
M19:看她是不是第一次!
3.1.3性与爱的意义
3.1.3.1性的意义
多数认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且与婚姻、责任建立联结。
M02:这(指性)是爱的体现,证明了爱的程度;它的发生让我更爱她了。
M13:我觉得当双方能发生性关系的时候,说明他们感情很稳固,双方都有生活在一起,成立家庭的觉悟。较少数认为性有消极的意义,其中多为女生。
F07:性的发生一方面可以巩固两人感情,但是也有一些小忧虑,女生会经常担心自己会不会怀孕的事,并且发生性也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负担。
F16:性确实是大学生所承受不起的,带来的只是痛苦和后悔。极少数大学生提及性单纯的生理意味,多为男生。
M06:性发生——释欲。
3.1.3.2爱的意义
爱的单面意义。认为爱情对大学生均是正向的作用。
F07:我觉得爱情是一个让人学会关心人,照顾人的课堂,同时人也会长大学会担当。
M14:爱情我觉得对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样东西。它会让大学生锻炼、学习怎么与另一半相处。怎样协调各方矛盾。怎么处理各种事务。另外让大学生感受爱的美好,让人心理更阳光。爱的双面作用。认为爱情利弊影响均存在。
M12:爱情是对大学生的一种催化剂,它也许能促进有利的方面,也许也会出些负面的东西。毕竟现在的大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爱情会成就一个好学生也能废掉一个好学生。而且当代的大学生,单身有很多的空洞时间,有了一个很好的爱情,它会很好的帮你解决一些问题。记得前几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每天亲吻男友8分钟,你的嘴唇在冬天不会干裂。
3.2性爱观之———性爱态度
3.2.1大学生性爱现状
据大学生所知,大学生群体中性的发生已不罕见。
3.2.1.1无明确褒贬态度
M09:我大学以前的交友很广泛也很复杂,那些朋友现在很多都有了性经历,包括一些以前看着很老实的男生和六根清净的女生,现在很多都有了性经历。但是在某大学(一所国家重点211高校),我交际圈里的人,有过性经历的是少数。我认为对于贞洁的重视程度跟学历和文化水平确实有一定正比关系。
M20:我觉得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性爱观自然也就不同,没有评论的价值。
3.2.1.2相较于性爱分离,对性爱结合的宽容度更高
M14:据我所知的,大学生的情侣中绝大部分都有性行为。另外,也有一夜情和嫖娼的存在。我的看法,情侣间的性爱可以理解,自己也希望能有。
3.2.1.3不赞同大学生性的发生,认为女生应自我保护、男生应担负责任,持此观点的均为女生。
F16:但是大学生的性是不可取的,现在大家都还是学生,没有时间、没有尽力、没有物质能够承受性的后果,但也正是应为这样,承受不起后果的大学生往往就会选择手术,但是这样便会对女生产生很严重的伤害,作为女生应该自我保护自己,男生则应该为自己的女朋友多想想,不要应为一时的冲动而后悔一辈子。
F07: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差不多都是谈恋爱几个月就会发生性,时间都不算长。我个人觉得不太好,我觉得在一起的两个人应该先多一些思想灵魂的交流,一起鼓励着做一些事或者学一些东西,性有点早也有点快。
3.2.1.4极少数大学生明确表态,认为应避免婚前性行为
M19:不知道为啥而爱,不考虑以后的生活,换句话说是玩玩的,他们也把性行为当作玩玩的,很不道德!应该提倡婚前不要发生性行为,尤其对方是virgin!
3.2.2同性恋
3.2.2.1没法接受,甚至认为是病态
F16:根据我的了解,那些人是有点心理问题的,我想大概也是这样的吧。
M19:同性恋是种病态,而且是罪恶的,不道德的,应该予以谴责!
3.2.2.2尊重,持中立态度
F07:我最初会觉得很奇怪,不能理解,现在了解得多了一些,态度比较中立,更多的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吧。觉得他们的选择有他们的原因,我们没有真正走进他们不应该对他们有任何偏见。
3.2.2.3双重标准。更能接受女同性恋,较难接受男同性恋
M13:对女性的同性感觉基本能接受,不过男性就难以接受的。
3.2.2.4对同性的性&同性的爱存在双重标准
F18:其实我不反对同性的爱,但是还接受不了同性之间的性。
3.2.3过往性经历
3.2.3.1绝大多数均可接受恋人过往的性经历,重视当下和自己的爱情关系
F07:这个还好,我可以理解也尊重,毕竟在认识我之前他不可能空白过。
F18:只要现在他足够喜欢我,我也很喜欢他的话还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过去我们不用要求太多,以前的他不代表现在的他,只要不违背原则上的问题,还是把握现在比追究过去好些。
3.2.3.2极少数不能接受
F10:不能接受,但现在这个社会的风气我不敢保证。
3.3性爱观之———性爱行为倾向
3.3.1对性的背叛与爱的背叛的接受倾向
3.3.1.1更易接受恋人爱的背叛,多为男生
M09:我觉得爱背叛更能接受,如果她不爱我了,那我们就分开好了。我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人,如果在爱之中有性背叛,每次看见她,都会觉得是肮脏的,更难接受。
3.3.1.2更容易接受恋人性的背叛,持此行为倾向的男生女生均有
M06:性更容易承受,原因很简单,性没了好找,爱就不然了。
M13:就个人而言,性背叛相对能忍受点。性背叛和爱背叛有一定的交集,如果有爱背叛产生的性背叛,那么说明双方已经完结了。但是如果爱还没有结束,性背叛在一定程度上能挽回,毕竟上方能走到一起不容易,感情需要珍惜和理解沟通。
F18:性背叛更容易接受些吧,因为有些时候我们也是因为某些原因发生了背叛,比如说酒后乱性啊这类的,可能是无心的。
3.3.1.3两者均不可接受
M04:最好都别发生。要比较的话,可能都不好接受。
3.3.2性的发生倾向
绝大多数倾向于有爱为基础或是有婚姻为基础,再发生性。
F18:如果我想发生性关系的话可能我会觉得我很喜欢这个男生,而且这个男生也值得我为他付出,他能够承担这份感情。
M19: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把握性行为,若认为无法在将来和她组成家庭,一起生活,就不要发生性关系!部分大学生说到会有与第三人发生性的可能,有此行为倾向的均为男生。
M09:我希望结婚以后,只和妻子一个人有关系。但确实也怕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临时起意跟我的其他一些红颜知己做爱。
3.3.3性爱关系的寻求倾向
F10:不可能是柏拉图哦。但是肯定是有爱情婚姻再有XX。
M12:记得那几天一直在看《美国派》,个人觉得里面的大学生的性爱观很不错。虽然情节有点不符合实际,但那始终都给了所有的大学生一种理想的生活。
4 讨论
4.1性爱应结合是大学生性爱观的主流,多认同爱是性的前提,并且大学生较多地肯定性对爱的增进作用
这在本研究所得结果中,性爱认知中对性爱关系的看法、性爱态度中对大学生性爱现状的态度以及性爱行为倾向中的性的发生倾向等,均得到全面显示。性是爱情的生理基础,爱情的产生其中也包含了性的吸引。但同时,性虽然是构成爱情的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唯一因素,大学生认为没有爱的性,是无趣或是无意义,至少并非他们真正想要拥有的性爱关系。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性爱现状,受调大学生所知的情况为——性的发生已不再少见,大多情侣都已发生性,有的大学生没有恋人,但为了缓释性驱力,亦发生。他们大多对此或中立、或不认同,甚至有的大学生对此有明显的负性评价,无人表示赞同[9-10]。
李银河认为性行为的目的主要有三:繁衍、人际交往和享乐。大学生性的发生更多是在浪漫之爱的基础上,满足的是人际交往层面。他们认为性是爱的需要,爱与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爱才能有性。这其中有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个体内在情感的需求。按照依恋理论,个体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亲密的情感缔结对象,童年时期对母亲或家人的依恋会随年龄退隐,能量移转至爱慕的对象。身处象牙塔中的青年期大学生,恋爱中没有太多现实因素干扰,依然以纯粹的感情为浓烈基调。同时,排他性以及对象的专属性,亦贯穿于大学生性爱观中。正如恩格斯曾说过的:“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
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认为恋爱对于他们的意义尤其重大,不妨引用克劳莱所说过的话语来辅以理解大学生重视爱情的性爱观:“恋爱在社会生活里的种种表现,无论就什么方式来说,都是极重要的;恋爱的地位的重大,除开贪生怕死的本能而外,就要算第一了。它把所以构成家庭的基本因素汇合在一起,它维持着家庭的联系和团结,它把一个种族或民族的分子统一起来,教分子之间都有一种契合和同胞的感情。”
4.2大学生性爱观中依然有诸多中国文化背景下传统性爱观的烙痕,较多地传承主流文化
李银河在《性的问题》一书中,曾谈到中国性文化的古今变化。中国古文化中,性既不是可怕之事,也非有罪之事,是一件有益于健康和人伦因而是很自然的事情。随着时代变迁,性在中国渐陷入一种压抑之态,成了羞于启齿之事。其中缘由之一便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以性为耻”的观念,这恰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性为罪”形成比对。从精神分析视角来解读,是由于中国的性文化造就绝大部分人仍滞留于“肛欲期”,此期的核心任务为对权威的反抗—顺从,易产生压抑的心理。在对性文化的时代传承中,便形成诸如性纯洁观、性爱道德观等系列的性爱观。
这些传统的性爱观均在如今大学生中得以显现。
性纯洁观,如,F18:我觉得爱情里面可以没有性,只要两个相互喜欢的人在一起就足够了,这样很好,有性的发生,感觉上没有那么纯洁了。
性爱忠贞观,M19:提倡婚前不要发生性行为,尤其对方是处女。……(性前后态度是否变化)看她是不是第一次。
性的性别角色观,强调两性关系中男生的责任与女生的自我保护,而非女生的责任和男生的自我保护。谈到大学生性的发生时,强调的便是女生受到伤害的可能。
笔者认为,Gagnon&Simon的性剧本理论(Sexual Script Theory,SST,1973)恰能对此作出解释。该理论提出,性剧本包括了所有和文化期许相一致的性行为。性剧本包括了三个层面:文化的、人际间的和心灵内部的。其中,文化层面的剧本通过学校、宗教、性教育和大众媒体提供性行为的知识。我国传统的两性关系剧本对男性和女性行为有较多明显不同的观点。文化背景下的性爱观常常以集体潜意识的形式存固于个体的性爱观中,指导着个体在性事件中怎样行为和处理信息,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多种渠道交互塑造着大学生的性爱观,因此,大学生们性爱观对男生和女生也有明显差异[11-14]。
4.3无论作为大学生性爱观的主体还是客体,在男女性别维度上均显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
在性爱观的三个层面中,作为主体,男生、女生所持性爱观存在明显区别。如对性爱关系的认知上,认为爱中可无性的多为女生;认为性中可无爱的全部为男生。又如女生较男生对性有更强的担忧,
F16:性是大学生承受不起的。还有,女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爱的物化,
F11:爱一个人所以愿意也把一切都给他。这样的观念是女生独有的。而作为性爱观中的客体时,大学生对于男生女生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
如,F07:发生性关系后,我所看到的是多数女生更在乎男生了,而男生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重视那个女生了。另外,在对性的意义的认知、对大学生性现状的态度等方面都有显现出这样的双重标准。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和传统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不仅成为了男女两性行为模式的准则,而且也成为了社会对行为的评判标准(Bem,1981)。比如,传统的观点认为,随意谈论性是男性角色的一部分,而同样行为的女性却会被冠上不好的名声。以性别为导向的潜意识态度,深植于我们脑中的观念,影响了我们界定男女角色的看法。在社会角色的要求和规范下,大众对男性和女性间的性行为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这样的不同的态度就形成了性的双重标准。大学生亦然。海蒂在1983~1987年间,询问过2500名大学校园的男生对性经历同样丰富的男生、女生的性爱态度,发现双重标准十分明显。可见,这样的双重标准由来已久,且始终未曾弱化。
对男女双重标准有多元化的解读。从生理上,更多的研究认为男性较女性而言,拥有更强的性驱力,其中有性器结构和性激素等因素;在性活动中,女性担有怀孕的风险。另外,特里弗斯(Trivers,1972)提出的“最少亲职投资论”,从社会生物学视角,对男女差异作出解释。亲职投资是指,为人父母者,为了给予单一子嗣的生存机会,而牺牲养育其他子嗣的资源及相关的成本付出。男女因性生理结构不同,其最少的亲职投资量有很大的性别差异。女性对于后代,付出的成本比男性高。
除了生理、社会担责等因素,笔者认为,事实上,还有一些心理机制是男女大学生持有不同性爱观的重要原因。女生对男生性爱观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如,她们认为男生持有性爱可分离的观点,故她们会担心男生提出性要求时是否没有伴随对自己的爱,而是单纯的性冲动。又如,她们以为男生发生性后,爱便会削弱,且自身又面临较高的身体风险,女生常常比男生有更多的不安全感。以上都会让女生对性爱持有更审慎的态度。
4.4大学生性爱观中性爱态度与性爱行为倾向的一致性较高,较少数男生会有不一致
性爱态度与性爱行为倾向统属于性爱观。大学生对某一对象做出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评价,同时还会表现出相向的行为倾向,心理学中称此为“定势作用”,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大学生的性爱态度对其实际性爱行为具有指导性的动力性影响。“超我”的道德原则对于大学生无伤、担责的性爱观建立和践行起了重要作用,但亦有较少数的男生表现出性爱态度和性爱行为不一致的倾向。究其原因,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如生理上,男生有更强的性驱力,担负更少的身体风险;心理上,在亲密关系中,男生情感与身体的抽离度比女生高;社会中,对男性多偶性关系的宽容度,亦比女生高。同时,这也部分显现出性教育的薄弱,男生对自我的性意识、性驱力的认知较有限,性的自我主观导向较强,而较少考虑到性关系中对方的心理需求。在性爱观的三个层面中,欠缺整合。
4.5性爱观仍缺乏科学的外在效验
大学生性爱观缺乏科学的外在效验,诸如科学性知识的摄取、科学性教育的引导。他们多以自我可及的途径了解性爱知识,并渐成自己的性爱观。这在对同性恋的认知中,显现得最为明显,大学生们大多缺乏关于同性恋的正确科学信息。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同性恋行为只是性指向对象区别于社会大多数群体,而在精神活动的其他方面却是正常的。我国在2002年版的CCID-3中做了修改,已将心理健康的同性恋者划归正常人群,无需治疗。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更多地以社会文化固有的偏差观念为准,显然缺乏了解科学性知识的途径,显现出了性教育在此方面的缺失。
4.6整体来看,大学生拥有较理智的性爱观
在性爱关系的认知上,大学生们充分重视爱情的份量,多认为爱情是性发生的前提,并领会到两性亲密关系中性爱结合的必要性。爱情所包含着的性欲,绝非等同于追求肉体上的快感,而是双方可共同分享的发自内心的强烈美的感情和彼此深度的吸引。在性爱态度方面,大学生大多不会偏激地给予两极的评断,而是理智地二分看待,并持有较成熟的观点和行为倾向。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性与爱现实的悦纳、适应和应对的水平是较为良好的。这也恰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这也表明,性教育者们努力推行中的大学生性教育,也开始显现作用。
笔者还认为,良好的两性关系的建立,也为大学生拥有理智的性爱观起到了关键作用。两性友谊为理解异性打开窗口,规避可能的伤害。始于真诚情感缔结的恋爱亲密关系,也为大学生增强了幸福感的体验,从而强化了性爱相融的性爱观,为美好的婚姻铺下基石[15-18]。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所调查的大学生个案,得到以下结论:(1)整体来看,大学生拥有较理智的性爱观。(2)性爱结合是大学生性爱观的主流,他们多认为爱是性的前提,肯定性对爱的增进作用。(3)大学生性爱观受中国文化背景下传统性爱观持续影响,较多地传承主流文化。(4)大学生作为性爱观主体,或客体,在男女性别维度上,都存在较明显的双重标准。(5)大学生性爱观中性爱态度与性爱行为倾向的一致性较高。较少数男生会有不一致。(6)性爱观尚欠缺科学的外在效验。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得到一些关于性爱教育的启思:(1)性教育应当是性与爱结合的教育,教育者将两者结合的教育理念与态度对学生会产生深刻影响。(2)应重视性爱教育师资的选拔和培养。先进的性教育体系中,对性教育老师有两个基本的限制:必须接受过关于性的教育;必须在性主题上能够与学习者有自在的很好的互动。如咨访关系一般,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性爱教育产生效能的开始。(3)应将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真切地贯入性爱教育。基于受众学生对性爱议题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情感与性经历、不同的性别特质等,区别化地使用性教育设计和教学理念。同时发挥多渠道的教学影响,如性爱教育课程、性爱主题讲座、团体辅导、学生闲暇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Ellen Sieg.Empowered positions listening to sexually experienced young women talking about sex,disappointments,and compromise.Health Education,2008,108(1):54-71.
[2] Anita Bralock,Deborah Koniak Griffin.What do sexually active adolescent females say about relation ship issues.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009,24:(2):131-140.
[3] Ainhoa Rodriguez Garciade Cortazar,Andres Cabrera Leon,Mariano Hernan Garcia,et al.Attitudes of adolescent Spanish Roma toward noninjedtion drug use and risky sexual behavior.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2009,19(5):605-620.
[4] Siu ming To,Steven Sekyum Ngai,Siumee Iu Kan.Direct and mediating effects of accessing sexually explicit online materials on Hong Kong adolescents'attitude,knowledge,and behavior relating to sex.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2,34(11):2156-2163.
[5] Leyla Ismayi lova,Fred M.Ssewamala,Leyla Karimli.Family support as a mediat or of change in sexual risk taking attitudes among or planed adolescents in rural Uganda.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2,50(3):228-235.
[6]彭晓辉.性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雪儿·海蒂.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林瑞庭,谭智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8]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9]霭理士著.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2008.
[10]周海涛.大学生恋爱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7.
[11]张小金.中国当代性文化的转型.中国性科学,2004,13(3):1-3,13.
[12]莫文斌.从社会性别视觉透视当代大学生同居现象.当代教育论坛,2005(7):37-39.
[13]胥兴春,刘电芝.大学生1638名性行为和性观念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45-746.
[14]肖建华.从新语汇看中国婚恋观念及性观念的变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9):55-56.
[15]胡维芳,朱爱胜.基于比较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性心理与教育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1449-1452.
[16]潘文岚.关于性的理性思考.道德与文明,2007(5):102-105.
[17]张代敏.大学生性观念及性教育的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7,6(1):87-88,91.
[18]张艳,王鑫.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122-127.
本文转自:质化研究